查看原文
其他

新基地启动了!女排的漳州往事,你知道吗

闽南日报 闽南日报 2023-02-28

昨晚,

《漳州“中国女排娘家”基地项目启动》

消息一经发出

收到了许多网友的点赞与评论

 字里行间,道不尽的回忆与期待


女排雕像


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,是中国女排的“福地”从1976年开始,中国女排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这40年间许多难忘的故事
都沉淀在每一个深深喜欢与
默默支持中国女排的新老球迷心里

下面小编带您一起回忆
中国女排在咱们漳州那些年那些事

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,一群人围着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,里面传出一个叫宋世雄的解说员的声音:“中国女排姑娘们,加油!”那是一个属于中国女排的光荣年代,那是中国体育史上,第一次有一支运动队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。




漳州竹棚

孕育“女排精神”





1972年,国家体委决定在我国南方建立一个排球训练基地,漳州,这座历史文化名城,粮丰鱼肥,佳果长年不断,气候四季如春。漳州排球运动群众基础好,曾培养一大批国手、排球明星。漳州得天独厚的优势备受当时专家看好,认为只要投资得好,就能建成一流的基地。
排球训练基地选址漳州,全国十二支男、女排立马要赴漳州开始第一次集训。

被称为“排球司令”的原漳州军分区司令员兼体委主任于克钊,调来千军万马,组织群众义务劳动,仅用23天时间,就盖起一座有6块平整场地的“竹棚馆”,并整修附近4块场地,迎接冬训队的到来。
1972年11月底,南下的列车驶入八闽大地,全国女排首次会师漳州。 
1972年12月,全国首期青年排球冬训大会战在漳州举行,队伍驻地在财贸干校。图为青年女排住所
当时的,集训条件可谓简陋。大家吃饭、休息在漳州财贸干校,训练在“竹棚馆” 和附近的室外场地,中间要走十几分钟,队员们形容那时一天的行动是“打 一枪换一个地方”。
“竹棚精神”激励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排坛新秀
生活条件艰苦,训练条件更艰苦 “竹棚馆”是用漳州本地竹竿为架,竹蔑席、油毛毡为顶,地面是黄土、石灰、盐水三者合一(俗称“三合 土”)夯实而成。赶上雨季,“竹棚馆”内 “三合土”潮湿,队员一滚就是一身泥。

队员们多次翻滚,“三合土”一层层磨掉了,垫底的煤渣露出来了,划破队员的大腿、肘部,睡觉时不能侧卧,衣服、床单与伤口渗出的淋巴液、血迹粘连,一动痛得钻心,一掀鲜血直流。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,女排姑娘没有叫累、叫苦,没有人趴下,她们提出“滚上一身泥,磨去几层皮,苦练技战术,立志攀高峰”的口号,卧薪尝胆,强化训练。

首次漳州大集训、大练兵最重要的是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、顽强拼搏的“竹棚精神”。这一精神深深鼓舞和教育着排坛新人,为后来中国女排夺取三连冠、五连冠创造了条件,更为“女排精神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




人均捐1元 

建设腾飞馆





1992年,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失利后陷入低谷。当时,有些人不理解,甚至指责抱怨。“娘家人”在女排姑娘受挫时,没有埋怨“女儿”。如何为女排分忧?成了“娘家人”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话题:漳州体训基地旧训练馆已经不能满足排球现代化训练的需要,新建的腾飞馆训练房只有两块场地,比赛馆因资金短缺500万元拖了几年未能竣工,使得每年的女排训练场地不能保证。
“我们应尽快建好腾飞馆,改善训练条件,以‘特殊感情、特殊理解、特殊行动’,支持中国女排重振雄风”。就这样,漳州市领导决定集资 500万元,加快腾飞馆建设。
为了女排腾飞献爱心,从城市到农村,从机关到学校,从领导到市民纷纷踊跃捐款,漳州420万人民人均捐款1元以上。郎平在美国获此消息后激动地说:“这是漳州人民对女排的支持,也是女排的力量源泉。”很快,腾飞馆工程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。1994年,总投资1900万元、占地4800平方米的中国 女排腾飞馆竣工。
2003年11月15日,中国女排在重新夺回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后,向漳州发来亲笔签名的传真信,作为赠给“娘家”最珍贵的礼物。中国女排在传真信里写道:“祖国万岁,娘家温暖!感谢娘家漳州人民的关心和支持!”



女排姑娘们在漳州

留下了珍贵的照片




女排队员周晓兰在漳州举行婚礼

女排老将欢聚漳州参加中国女排首次夺冠十周年纪念活动

获“五连冠”的中国女排四任队长曹慧英、孙晋芳、张蓉芳、郎平欢聚在漳州

漳州果农为中国女排送来新鲜的龙眼

1998年7月,郎平率中国女排“娘家”夏训,收到各界群众热烈欢迎
郎平为漳州球迷签名



如今,
漳州“中国女排娘家”基地
项目建设启动了
我们期待着女排姑娘
在这里
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

本组稿件图片选于《漳州力量丛书 女排精神》

编辑:徐镜正 王琳雅 陈慧慧

值班主任:林堃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